东城区是首批国家级智慧教育示范区、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教育)。北京宏志中学作为东城区学区制改革的先锋,近年来,聚焦人工智能赋能创新人才培养,通过贯通培养路径、重塑课程体系、协同育人机制、变革管理范式,探索形成了首都核心区普通学校创新人才早期识别与长链条培养的实践范例。2024年,该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
构建分层课程体系
精准培育创新人才
在学校初一年级的一堂数学课上,教师闫以凤正在讲授《信息技术赋能下的初一学生BMI健康管理分析》课程。她借助DeepSeek进行教学设计,以某中学初一年级BMI指数调查为例,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数据收集、整理、制图和描述的过程,针对数据中反映出的问题,学生给出针对性建议。
在课堂上,学生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调查,利用C++、腾讯元宝等工具整理数据;用智谱清言、Excel表格等工具绘制图表;DeepSeek、豆包等AI工具查阅资料,人工智能在学习中发挥了辅助作用,提升了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对于北京宏志中学的学生来说,人工智能的概念并不陌生。”北京宏志中学校长赵勇说,自2018年起,学校开始逐步探索将数智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2024年以来,学校构建和完善了“三层次六领域”学段贯通的人工智能教育课程方案。
在内容设计上,学校围绕文化理解、生命健康、生活实践、艺术审美、科技工程、语言人文六个领域,开发“人工智能教育+”课程,实现跨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
在体系设计上,学校构建了“分层次、有特色、重体验、能选择”的人工智能课程群,为普通学校多样化特色发展和学生多元升学路径奠定基础。
面向全体学生,学校通过学科渗透、专家讲座、实地参观等形式实施基础类课程,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面向感兴趣的学生,结合交通、医疗、石油勘探等行业领域,开设拓展类课程,提升学生对人工智能的认知迁移能力和应用开发水平;面向有特长的学生,开设信息学竞赛课程、大学预科课程、强基计划课程等专项培养的提高类课程,为人工智能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创新教育“智”理模式
优化人才培养生态
在北京宏志中学,人工智能不仅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重塑着教师的教学模式。
学校设立了语文作文写作和批阅研究中心,通过写作大模型实验、“IN课堂”项目,辅助教师为学生作文指导提供“私人定制”。课前,教师依据大模型收集的学生上一节作文数据和课前调研结果,制定本节课堂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课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飞象星球写作大模型开展师生互动、人机互动,构建作文框架,指导写作方法;课后,学生把作文上传AI作文批阅系统,自动生成精准的作文个性化指导和学情分析报告,教师根据分析报告结果,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答疑指导,提升了学习效率。
AI阅读、AI创意绘画、AI英语听说、AI心理驿站、AI写作和批阅应用、AI虚拟数字教师……北京宏志中学打造了多种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以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典型场景,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教、学、考、评、研、管、育”质量和师生数智素养的提升。
赵勇说:“通过创设这些学习情境和载体,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努力提升素养导向的成长型课堂教学质量,逐步实现学校管理模式从治理向智理转变。”
融通师资建设机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在东城区人工智能教育研究联合体的指导下,北京宏志中学建立了“S(社会)-F(家庭)-S(学校)”人工智能教育队伍建设机制,组建了由校本教师、知名高校教授、头部企业专家和人工智能领域工作家长组成的专业师资团队。
学校整合信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师优势资源,通过组织实地考察、专题培训、师徒结对等方式,为学校青年、骨干教师成长提供“管家服务”与“私人定制”。
聚焦“人工智能+”,学校与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中国教科院、中国信息协会教育分会等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课程教学的深度合作,共享师资和软硬件设施。同时,聘请华为、英特尔、科大讯飞等头部企业专家,指导学生开展行业实习实践。
赵勇介绍,2024年,学校与资源单位率先研发了基础教育阶段《基于训练的人工智能系统与实践》人工智能课程,实现学生的理论学习与行业实践的完美结合。
赵勇说:“如今,学校人工智能课程已经形成了从零起点、到基于编程和算法的高阶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人工智能课程架构,并普惠到全区中小学生。”
据统计,自2018年以来,学校作为东城区信息学课程基地,面向30多所学校开设信息学课程,全区共有3500余学生受益于该课程,其中60余人获得国家级奖项,500余人获得市区级奖项,一批优秀学生在北京青少年创客国际交流展示等赛事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文/记者 王慧雯